English

世界三大基因库落户我国

华裔科学家陈晓宁谈基因应用研究造福中华
2000-08-2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詹膑 我有话说

华裔科学家陈晓宁教授接受笔者8月23日专访时说,她很希望通过在国内进行的基因应用研究促进人类疾病基因的发现、定位与克隆,发展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相关技术,从而报效祖国、造福人类。她于8月19日带回国的三大基因库是世界上最全的基因库。

此次由陈教授带来我国的三大基因库分别是人类基因克隆库、人类基因探针库和小鼠基因克隆及探针库。它们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教授JulieR·Korenberg和陈晓宁教授主持的洛杉矶塞达西纳(Cedars-sinai)医学中心分子遗传实验室建立的,美国政府投资一亿多美元,共历时7年多,数十位科学家为此付出了艰苦努力。它们在权威性、垄断性和实用性方面体现了强大的优势:

权威性:人类基因克隆库共有12万个基因克隆,涵盖了人的整个基因组,是目前世界上数据最全的基因库,其中定位了7000个基因克隆,建立了人类基因探针库。小鼠基因库也全部进行了定位。目前已用于人类基因组计划,并广泛提供给美国、欧洲、日本等多个国家的实验室,用于科研和相关的临床诊断。

垄断性:人类基因探针库和小鼠基因库,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

实用性:该科学成果在中国属绝对空白,在国际上也遥遥领先。基因探针犹如打开了基因宝库的金钥匙,因为无论进行基因诊断或基因研究,都将使用基因探针。

陈晓宁原为海军总医院血液科医生,1988年赴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深造,目前是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副教授、洛杉矶塞达西纳医学中心的分子遗传实验室副主任、北美华人医学遗传学家协会主席。国外专家对她的科研成果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她“在人类基因、基因组学及物理定位方面做出了杰出的成就”,“自1992年起,陈教授建立了一套世界顶级的DNA及BAC克隆基因库”,“自1991年起在世界专业刊物上发表了超过50篇的论文以及参加过受邀的无数的学术研究会”。

回国兴办实体,进行生物工程的研究开发从而报效祖国,是陈教授和她的丈夫汪海涛筹划了几年的事情,现在这多年心愿终于变成了现实:今年6月,他们获得科研伙伴Korenberg同意,先期投资了3000万元人民币创办了以Korenberg和陈晓宁名字命名的北京博宁基因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博宁医学遗传研究中心,把世界三大基因库搬来了中国,其中最大的“人类基因克隆库”将赠送给国家基因北方中心。

陈教授的此次归国也得到了我国卫生部、海关以及民航等单位的通力配合,提供了各种方便,一路大开绿灯。

陈晓宁所在实验室的十几名研究人员为了及时复制出十多万的基因克隆,放弃假期加班加点工作,中国访问学者刘青杰、施征洋、夏逸、袁国梅等更是全力以赴,“这是关系到提高我们国家人口素质,造福中华子孙万代的大事,没的说。”

民航国际航空公司洛杉矶破例允许包装大量基因的干冰随机发送,站长说:“这是国家大事,一定要全力支持”。

陈晓宁说,这三大基因库是基础研究的成果,它属于Korenberg和她主持的实验室,但更属于世界。她曾经向多个国家的实验室提供基因克隆以及基因探针,我国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主任杨焕明克隆的第一个基因,就得到了陈晓宁的大力帮助。而这次将三大基因库带到国内,会产生无法估量的价值,将掀开中国生物研究和产业开发的新篇章,将会让中国的老百姓广泛受益。

陈晓宁主要向记者介绍了三大基因库的价值以及她近期内主要工作。她说:“如果把生命科学比作大树,那么三大基因库就是种树的铁铲。”曾经获得她帮助的杨焕明评价说:“陈教授的科研成果,在建立覆盖整个人类基因组和染色体的基因库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目前正在进行的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她研究出来的基因探针库;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二阶段的工作,如建立一个人类基因组DNA芯片库,也将借助于她的成果。”

对于应用研究上的价值,则有汪海涛的另外一个精彩比喻:“如果病人的细胞样本是靶子,我国科研单位的高级仪器是生物炮、生物枪的话,那么三大基因库就是枪炮需要的生物子弹和生物炮弹”。三大基因库的到来可能在提高中国的人口素质上发挥作用———基因库马上就可应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染色体异常的诊断及产前诊断,如智力低下、新生儿染色体异常、习惯性流产、不育症、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等的诊断和预防,而且利用基因探针进行产前诊断比传统办法明显要早、快、准。8月25日下午,陈教授还将在长城饭店以学术报告会的方式向专家讲解三大基因库的价值及其意义。

“首先希望能够把产品定下来,我向国内一些专家咨询过,现在需要确定博宁公司生产的产品和价格。”在谈到陈教授最近的工作时,陈晓宁表示希望尽快把三大基因库转化成产品为医疗事业服务,“然后就是把实验室的设备确定下来,我们要在国内建一个一流的实验室,目前已经投资2000多万元,主要用来作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再就是要确定和国内国外一些科研单位合作的科研题目。忙完这些后我要回国继续我的基因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同时希望能够和一些留学生商讨如何把他们的知识、技术带到国内的问题,我们想借助我们在中国的公司运作为大家搭建一个平台,能够进行更多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把技术带回国搞产品开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